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春风奏响秦巴乐章
跨越奋进谱写育人新篇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纪实
一、顺势而为推改革
达州市位于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是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这里谱写了壮丽史诗,留下了震古烁今的红军精神,激励着后人艰苦奋斗,不断前行。如今秦巴老区人们正肩负着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美丽的州河之滨,其建校历史可追溯至1940年。它由达县农业学校,达州卫生学校、达州教育学院,达县农机学校组合而成,是四川成立最早的8所高职院校之一。一直以来它发挥着川东地区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它毕竟位于偏僻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远离中心城市,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资源欠缺、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差距越来越大。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为焦灼的达职院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国务院、四川省、达州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步入了黄金时期。职教春风浸沐着秦巴大地,在达州职院溅起了教育改革的微浪。
201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主动肩负起改革和跨越发展的历史责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全院师生在新班子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精神,攻坚克难,阔步前行。全体职院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成功争取为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单位。为类似的落后地区高职院校树立了榜样。
当前,学院正牢牢抓住创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新校区建设两大机遇,秉承“立德、敬业、勤学、善作”的校训,坚持“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激发办学活力,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根本提高办学水平,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提升育人质量,以功能拓展为抓手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成区域职教龙头、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区域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摇篮。
二、政府支持强后盾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改革、跨越发展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政策支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近5年来,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央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四川省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达州市颁行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达州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二)班子建设,为学院配备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2012年,市委市政府于领导换届之际,为学院重新配备了院领导,重新组建党政领导班子。新一届班子以全新的视角、超常的胆识、饱满的激情、十足的干劲、务实的作风科学进行工作分工与合作,全面推行教育综合改革,引领学校走向跨越发展之路。
(三)业务指导,支持学院省级示范和新区建设
学院省示范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两大中心任务倍受省、市领导重视。省人大、省政协、省教育厅的领导多次莅临学院指导工作,为学院改革加油打气;市委书记焦伟侠高度关注、支持示范建设及新区建设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包惠亲自担任我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吴应刚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市级各部门领导多次来我院调研,并指导工作,为我院广纳人、财、物等资源,汇聚区域合力,共建区域职教龙头构筑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牵线搭桥,助力学院川东职教联盟成长
2014年3月政府为学院牵线搭桥,组织政府各部门、行业、企业加入学院牵头成立的川东职业教育联盟,广泛搭建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开启了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办学之路。
(五)招贤纳才,协助突破人才瓶颈
达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千名硕博进达州”为学院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100余名。充实了教学科研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三、多方联动谋发展
自2010年《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省市各级领导更加关注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省示范建设项目的申报与实施过程中得到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达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我院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多渠道牵线搭桥。市级各部门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医院、学校、企业踊跃加盟,乡镇社区积极配合,全院职工倾情投入,形成了多方联动,共聚合力的示范建设氛围。我院先后获得市教育局、民政局、经信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农业局、发改委、商业局、科技局、财政局、卫计委、畜牧食品局、通川区政府、达州经济开发区的支持与配合,先后与达州市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达川区人民医院等医院,与通川区七小、大东方幼稚园等学校,与日立电梯、瓮福达州等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政府牵引,多方联动”为我院示范建设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014年3月我院牵头成立了川东职业教育联盟,广泛联络政行企校等合作单位。川东职教联盟在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推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助推川东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深入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与与苍溪职业高中、泸县建筑职业技术中专学校、宣汉县职业中专学校、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等29所中职中专学校签订了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和中高职教育衔接合作协议,搭建中高衔接立交桥,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川东职教联盟使我院开放办学之路渐行渐宽,产学研结合之路愈走愈平。
四、老区整改焕新颜
我院原主校区仅有145亩土地,大多数建筑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办学条件较差,学院面貌陈旧,缺乏生机,严重影响学院发展。2012年,为落实《纲要》精神,改善办学条件,学院投入800万元,相继实施教室改造、实习工厂改造、实验室、教师宿舍外墙装饰、主教学楼外临河段硬化、舞台改造、足球场改造、大门及围墙改造、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设、污水处理等“十大工程”以改造、美化、亮化校园环境。
启动了附属医院8000平方综合住院楼建设项目和第二住院大楼的装修工作。选强配齐了医院领导班子,加强了对附属医院的管理。医院内涵外延建设加快,医教融合能力明显增强。
学院还投入了1000余万元,加大了各专业实验室建设;护理专业新建了急救仿真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新建了语音室、微格室,畜牧专业新建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扩建和完善了动物营养与饲料实训室室、动物医学实训室、动物医院、动物生产实训室、农业综合实训室等9个实训室,机电一体化新建了可编程控制实训室、汽车模拟实训室、夹具实训室等等,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施设备,大大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
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完善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新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完善了数字化图书馆,引进知网与我院其他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新建了学院与附属医院实时教学互动系统,实现医院临床医生诊疗、手术的真实情境,实时传输到多媒体教室供学生观摩。完善学院信息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辅人员、服务于行政管理人员。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老校区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学院外部环境得以美化亮化;学生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教学、办公条件全面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得以增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育人氛围得以优化。全院师生明显感觉到学院的变化,对学院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五、新区建设拓根基
为彻底突破学院发展的外延瓶颈,学院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学院新校区位于西南职业教育园区的西北部。规划面积850亩,总建筑面积约306407.97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14000万元。计划2016年2月南区入住,2018年底前东区、北区全部建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新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设置了办公室、立项设计报建组、融资财务组、建安组、现场管理组、材料送检组、安全保卫组、监察审计组共10个组(室),又从机关职工、教师队伍中抽调了23名专业及管理人员,壮大建设队伍,充实建设力量。
(二)倒排工期,施工进展顺利
学院在完善了新校区建设前期手续,妥善搞好拆迁安置协调后,又顺利解决了施工用水、用电问题。新校区建设已总体投入近3亿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东区、南区场平已结束;南区主教学楼、电教中心、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心、乡村医生培训中心、执业医师考前培训中心、公共实验楼、艺术系实验楼、3-7号学生宿舍、1号学生食堂已主体封顶,进入安装、装饰施工;后勤附属楼主体施工已到3层;1-2号学生宿舍、2号学生食堂已完成基础施工;400m标准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道路、管网、绿化工程等即将开工建设,水、点、气等公共基础配套已由园区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在2016年2月南区搬迁入住前全部到位。
(三)充分论证,搞好室内规划设计
学院院领导带队分赴省内外18所高校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信息化建设的室内规划设计方案并启动了实施程序。
学院紧抓机遇,坚持高品位、高水平地规划新校区,建设优美、整洁、规范、有序的新校园。建成后的新校区将从根本上突破学院发展外延“瓶颈”,学院实验实训条件、智能化水平、教学硬件设施、办公条件等将达到西部一流水平。为学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六、示范建设练内功
实施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是学院落实《纲要》、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举措。
自2013年11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正式通过《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项目培育方案》、《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培育任务书》以来,学院严格按照《培育方案》和《任务书》书的要求,全力推进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单位建设项目。我院示范院校建设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重点专业(群)建设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服务能力、信息化建设三个综合项目,验收点共计977个。截至2015年3月,省示范建设资金到位3400万元,资金到位率100%,已完成示范建设项目资金1108.02万元,完成率45.04%;已完成验收点440个,任务完成率45.04%。
2015年4月,我院重点培育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中期检查,赢得省厅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专家们一致认为,我院省级重点培育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总体情况良好。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配套资金到位率达到100%,并在土地政策、项目贷款、基本建设、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和其它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示范建设顺利进行。学院层面,党政班子领导有力,强力推进。示范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学院“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科学接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三个综合建设项目按时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两年来全院师生员工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发奋图强,给政府、专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身也是示范高职院校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一大成绩。在示范建设过程中相关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表现出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堪为表率,再次彰显了红军精神的巨大力量。
七、综合治理优环境
(一) 全面实施依法治校
学院出台了《依法治校实施意见》,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规范办学行为,着力规范和制约管理权力运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初步形成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院管理的格局;制定了《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章程》,颁布实施了《学术委员会章程》,逐步完善了学院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健全了内部组织机构、学术机构,加强了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社会参与;积极建设民主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二)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学院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了60余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力保障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资产运营、财务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顺利、高效、科学推进。先后修订完善了《院级教学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等9项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补充完善了《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职责》等27项规章制度;改进了《教授培养工程实施暂行办法》、《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实施办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办法》等10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了《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办法》等5项国资管理制度;出台了《食堂监督管理实施办法》,修订完善了《后勤服务总公司餐饮制度、岗位职责汇编》等17项后勤管理制度。学院工作逐渐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走上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来规范行为、用制度促进工作的良性循环轨道。
(三) 完善监管机制
开好职工大会,发挥工会作用,对学校重大事务的运作全力实施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充分发挥纪委、监审处的监督职能,严格监审教务科研、招生、财务、后勤、国资等领域的工作过程,保证学校各类工作合法高效开展。大力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确保各类利益主体的民主权利。5年来学院各方面工作未出现严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八、教学改革提质量
(一)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教务处先后修订,并严格执行了教学管理制度18项。近5年来教学运行流畅有序,学籍管理缜密严谨,教材管理规范高效,考试管理精细公正,成绩管理严格规范,技能鉴定积极突破,信息报送准确无误。
(二)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教务处通过严格实施教学工作抽查、中期教学及实习检查、院级科研项目进度检查、院内实践教学年度检查、课堂教学随机抽查“五检查”监测教学科研的进度与质量,强化了教师的纪律意识,学院教学秩序井然。督导室定期对全院各系部教案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作业布置及批改制度的完成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很好的促进了各项教学制度在教学系部的落实。通过抽查期末试卷摸底教学测评质量,落实听、评课制度,强化青年教师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三) 加强教学综合改革
学院自《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紧抓示范建设之契机,大力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实施了系列综合改革项目。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学院根据社会分工和专业的相似、相近程度,将学院原有的6系4部调整为9系4部,新增设医学影像检验系、建筑工程系、公共事务管理系,促进相近专业抱团集聚发展;增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口腔医学技术、城镇规划等专业;做大做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会计电算化两个专业2014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护理专业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健康服务示范专业。
二是强化专业群建设。各系部参照重点专业建设标准,着力加强专业群建设,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了医药护理、师范教育、财经管理、机械、建筑工程、计算机信息、艺术等七大专业群,专业群建设特色明显。
三是探索分类分层教学。学院生源结构复杂,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生,既有统招生也有单招生。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院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四套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层分级教学。
四是探索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已启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组织专人对达州特色工艺,服务行业开展调研,紧扣区域文化特征,将民间工艺引入课堂,创办校内生产车间,建设产教一体化的特色专业。
五是创新教学督导模式。教学测评、教学督导引入第三方评价。
六是深化公选课改革。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宏扬传统文化,启动辅修专业。
七是加强中高衔接教育。深化落实与巴中职院、苍溪职高既定合作项目;与通江卫校联合探讨全科医师培训。
八是严格学分制管理。从15级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提前修满学分,启动学分预警制和升留级制度。
(四) 加强教育模式创新
1.创新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并构建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实习实训递进、实训基地交叉、综合能力提升的“ 三二六”模式;临床医学专业构建了“1+1X+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实施了“校园合作、学做结合、德能双馨”的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构建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交融一体化”教学方法。
2.是实施项目班、订单班教学
学院与医院、企业深度合作,依托项目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我院已开设卓越医师班、日立电梯班、华迪班、涉外护理班等,校企双方在师资、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就业创业诸方面展开深度融合,共同育人。
3.启动学徒制试点工作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软件技术两个专业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目前已启动相应工作项目。
4.是着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出台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拟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设计了任务落实的举措,安排了时间进度和细化了责任;与达州市经济开发区密切合作,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筹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承办了达州市首届青年创业梦想大赛总决赛,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2014年学院与麦克思公司成功合作,对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学院先后实施了“硕博引培工程”、“教授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专业带头人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聘请客座教授5名,企业专业带头人3名,兼职教师204名;教授培养送培7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教学名师14名,先后选派33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国外举办的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使“双师素质”教师达139人,进一步提升了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近5年来共引进教师105人,其中本科71人、硕士研究生33人、博士研究生2人;新增教授4人,副高55人,中级66人;达州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达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
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学院制定了新进教师、青年教师培训方案,采用集体培训与个体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省培、国培、进修、企业实习、参观、考查等方式,开阔青年教师眼界,提高专业素养,通过青年教师课堂比赛、微课比赛、听评课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驾驭能力。
通过外引内培,学院初步建成了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培养、引进和聘用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职业技能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使人才培养、引进、聘用机制更加健全,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更加和谐,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六)加强继续教育改革
学院成教部认真贯彻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面向达州市、辐射巴中市、广安市和重庆市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工作。从2011年到2015年,成教部与四川大学和川北医学院联办开设了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中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工程管理等30多个专业,招收成人学历教育专、本科学生8400余人,还培训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69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实施继续教育改革,依据“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办学方向,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推行了限时办结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九、文化建设提品位
(一)党建工作常态化,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每周集体学习重大方针政策,紧扣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开展作风整改,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二) 工会活动大众化,丰富职工校园生活
学院工会根据广大教职员工的需求,定期组织职工开展趣味运动会,各类各级文化娱乐活动,比赛,职工生活充满情趣。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参加市总工会、市妇联组织的各类文体比赛,取得了突出成绩,赢得了良好声誉。
(三) 主题教育多样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热潮,广泛开展有关思想道德、法制文明、实事政治、先进事迹、身心保健、创新创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中专部以“五自(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律)”教育和“生命成长,责任担当”为主题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在活动中以典型事例启发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
(四)职教论坛广角化,构建良好学术生态
学院启动了职教论坛,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宣传部、团委、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邀请省内外知名职教专家、行业企业杰出代表、各专业领域权威学者、行政部门领导等参与论坛,就国内外职教动态、专业建设、社会热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经济文化、就业创业等领域发表演讲,进行对话、研讨,以开阔师生视野,激发学术科研热情。
(五)馆系合作深入化,营造书香氛围
学院图书馆以“服务教学科研、助力学院发展”为主旨、以“融入系部、嵌入教学,渗入专业、切入课程”为目标,积极推进馆系合作,与各教学系部联合举办馆系合作研讨会,推进了图书馆与教学系之间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邀请中国知网、北京万方等公司为学生讲解数字资源利用知识、方法与技巧,提升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与系部联合举办了经典书籍流动阅读活动,培养了青年学生亲近书籍、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先后购买了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超星系列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书生之家、起点自助考试系统、银符模拟考试题库等18个数据库,引进海量的数字资源,为师生学习、教学科研等提供了丰富而全面信息服务,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十、服务民生报社会
学院依托“一工程”、“两基地”、“三中心”,发挥学院培训、技术、科技、扶贫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搭建社会服务大平台,扎实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 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工程
一是广泛开展校乡共建活动。学院先后与通川区新村乡、罗江镇、东岳乡、万源柳黄乡、新店乡等联合开展了“科技赶场”、“医疗赶场”等活动,为乡镇、社区村民开展免费义诊,农作物栽培、畜牧养殖、人畜常见疾病预防与诊治咨询。二是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先后在万源市柳黄乡、新店乡、黄忠镇建立了帮扶点,派驻驻村干部2人,院领导深入该村实地考察、调研10余次,组织师生到当地村社开展送医送药、生猪养殖培训、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三是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帮扶联系群众活动。2013年以来,共有459人参与帮扶活动,结对子帮扶学院在校贫困学生1000余人,帮扶定点扶贫村群众80余人。
(二) 扎实推进“两基地”建设
一是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实训基地条件,完善了服务体系,优化了服务功能。开展社区、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医疗礼仪培训300人次;开展城区综合医院护理操作技能培训800人次;开展乡镇老百姓健康筛查活动,检查人数1000余次;开展煤矿作业人员急救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开展医院、敬老院护理员培训180人次;开展护士执业考试考前培训,培训人数达1900余人,护考过关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加强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挥药学和中医学专业优势,在院内开辟场地2000多平方米,种植道地药材160余种。与达县百节乡、万源花萼山、宣汉土黄等乡镇合作,建有道地药材种植基地8亩,为中医学、药学专业学生识别药材、鉴别药用植物和掌握药材功效提供了实践实训场所。开展了道地药材的栽培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等实用技术培训,助推了种植增产、农民增收。
(三) 扎实开展“三个中心”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鉴定中心建设。鉴定工种增值至34个,鉴定培训了各类技术人员8600余人。二是加强继续教育中心建设。加大学历教育,扩大成教招生规模,完成院内自主招生1757人;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煤矿特种作业、安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等,培训学员4564人次;为国电达州发电有限公司300多员工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专题培训。三是加强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学院以建成地方科技孵化园为目标,着力加强科研能力建设。
近年来全院师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类型和形式更加多样,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内涵建设成效明显
自规教育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院通过近五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院内涵建设进展突出,育人质量大幅提高。对全院师生形成了强大的动力,大家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一)办学体制活力增强
我院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对接地方产业,积极构建高职院校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学院从2013年开始,分三年投入150万元,截至目前已投入41万用于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建设、打造职教联盟、搭建卫生科技教育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校地(校园)合作平台。
1.创建了一种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建设模式
与条件成熟的乡镇(社区)医院建立“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医教协作关系。我院已建立起罗江镇中心卫生院、蒲家镇中心卫生院、魏兴镇卫生院等6所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初步建立起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的激励与引导机制、教学奖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全面指导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加强医院自身内涵建设,同时医院为医护类学生提供见习、跟班实习条件。
2.建成了一个职教联盟
2014年3月,由学院牵头与达州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川渝鄂陕部分高职与中职学校、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单位联合组建川东职教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政、行、校、企共49家。初步建立起了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合作与联动机制。在川东职教联盟的总体框架下,各教学系分别成立了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开展工作。2015年1月,川东职教联盟工作年会暨首届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我院召开,学院与省内29所职业高中、中专和普通高中缔结协议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共同探索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3.搭建了三个平台
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搭建卫生科技教育服务平台;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搭建现代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平台;与重庆两江新区、达州市经济开发区、达川杨柳工业配套园区合作,搭建校园(地)合作平台。通过卫生科技教育服务平台,我院面向区域开展老年护理培训、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临床护理技术应用性研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培训、城区综合医院基本技能操作培训和护士资格考证培训;依托现代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成立现代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委员会,建立畜牧兽医教学做一体化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扶贫开发和人才培养,指导企业和农民科学种养殖,把秦巴山区特色畜禽品种和农产品种养殖做大做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依托校地(园)合作平台,与重庆两江新区、达川杨柳工业园开展校地(园)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培养人才。目前,我院与日立电梯、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海尔集团重庆工业园、瓮福达州化工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共同构建了“产学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与达州市经济开发区共建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园。
(二)人才培养模式渐趋成熟
1.护理专业全面实施“院校融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召开了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实施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改革了实践教学方法,强化了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在教学中的地位。整合了护理系与附属医院人力资源,进行了机构重组,交叉任职,实现了院校深度融合。
2.畜牧兽医专业创新“三二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阶段: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两个基地:校内外两个实习实训基地;六项职业岗位技能:饲、养、繁、医、防、检),建立了畜牧兽医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和育人模式渐趋成熟。与四川天王牧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与地方品牌养殖企业合作,开发地方特色教材3部。
3.临床医学专业积极探索校院合作“1+1X+1P”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理论学习+1年专业学习与医院见习+1年毕业实习(40周医院临床实习及8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班实习)。引入行业标准、执业标准、岗位要求,将医疗职业岗位素养的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学院与行业的衔接、毕业与就业的衔接。在“1+1X+1P”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启动了“卓越医师”培养计划,2014年已有50名学生入选卓越医师班。
4.学前教育专业完善了“校园合作、学做结合、德能双馨”的幼教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丰富和完善“教、学、做”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三艺、三讲、三作”技能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校园合作,完善了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了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具有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教育技能、适应幼儿教育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5.机电一体化专业坚持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目标,推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日立电梯等企业联合成立“订单培养班”,通过实施“三个订单”(订单培养课、订单培养企业见习周、订单培养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教师与企业能手、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相互交融。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准确定位了人才培养面向,系统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改革了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凸显了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渐趋成熟,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预就业培养等模式全面铺开。加快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全面对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全面推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院已投入512万元,新建、改建、扩建实训室18个,充实教学设施设备,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增了海尔集团重庆工业园、成都航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中美医院、四川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21家校外实习基地,淘汰了4家条件较差的实习基地,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增至154个,实践教学条件全面改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1.加强了护理实训条件建设。完善了护理实训基地、诊断学实训室、机能学实验室设施设备,建成了功能完善的医护专业实训基地,具备了对外开放功能;购置了新型ICU设备,组合了急救训练项目,创设了场景训练模式。
2.加强了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完善了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病理、畜禽生产、中草药标本室、动物微生物实训室和动物医院的仪器设备;新增了3家畜牧兽医校外实训基地,制定了校企合作基地管理办法,增强了社会服务功能。
3.加强了临床医学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将达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两家三甲医院和达县人民医院、达县中医院两家二甲医院建成我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新增罗江镇卫生院等6所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新增简阳市人民医院等3家三甲医院为我院校外实训基地。投资近100万元,重建了心肺听诊实验室,建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网络远程教学系统,构建了学院附属医院信息化互动教学平台。建立健全了校外实习基地监管、考评和实习中期检查制度,落实了青年教师假期进驻实习医院带教考核制度。
4.加强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新购普通钢琴4台、电子钢琴20台,改善了琴房、音乐教室、手工制作室等实训教学条件;投入70余万元与专业群共建语音室、微格室各一个。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创建了大东方幼稚园非直属附属幼儿园;在原有11家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淘汰1家,新建5家,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
5.加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改善了数控实训基地设施设备,改建了钳工车间、机修车间、可编程控制器与传感器实训室,新建了汽车模拟驾驶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新增了海尔集团等5家校外实习基地,初步建成了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需求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打造了全新的仿真实训环境。
(四)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学院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线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企业技术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确立核心课程,开发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生产性实训课程,制订专业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教学标准。截至目前,开发了手工制作、孕妇操、瑜伽、新生儿沐浴、抚触等特色课程,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核心课程55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5门、实用技术教材(讲义)28部。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培育建设,推进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教材与岗位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无缝对接,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专业群建设进展明显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各系部参照重点专业建设标准,着力加强专业群建设,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构建了医药护理、师范教育、财经管理、机械、建筑工程、计算机信息、艺术等七大专业群,专业群建设特色明显。
1.医药护理类以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护理、临床医学为龙头,带动助产、药学、中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各专业基本做到了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共用、师资队伍互补、课程体系互通、教学科研共进。医学影像技术与达川区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功申报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14级中医学专业参加达州市中医药技能大赛与各大医院选手同台竞技5名学生获得“操作能手”称号。
2.师范教育类专业语文教育、初等教育保持了良好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校校合作,与达高中、通川七小、罗江中学等周边中小学强强联手,邀请合作学校优秀教师来校,开展示范教学。二是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开展了赛课、说课、普通话、英语技能、演讲等系列以赛促教活动。三是加强了团队建设,夯实发展后劲。四是启动申报省级普通话测评点,增强了教育技能鉴定能力。
3.财经管理类专业加大了开放办学力度,积极拓展专业发展空间。一是推进专业自身建设,全面推进省级重点专业会计电算化建设步伐;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单位达15家。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旅游局举办“宣汉县景区导游(讲解员)技能培训班”。三是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积极举行了学院导游技能大赛、酒店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四川省高职院校中餐主题宴席设计大赛,李洁、王艳梅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组织学生参加“注协杯”四川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获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团体二等奖,参加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团体一等奖。四是加强了职业资格书考前培训,在2014年度导游资格考试中,旅游类专业4名学生取得导游资格证;
4.机械类专业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一是先后与十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依托学院安全培训中心,开展煤矿特种作业培训1269人次。安全管理员295人,三是与达州市运管处合作,共同实施达州市危险品货物运输驾驶员培训和出租汽车开展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和道路运输驾驶员继续教育培训。四是与中石化合作,为中石化达州项目基地、宣汉普光气田车辆管理中心开展驾驶员培训。
5.建筑工程类专业逐步成长壮大,已成为学院新的增长点。一是工程造价专业成功申报全国造价员资格考试网络机考考点。二是新增水力水电技术专业,2014年招生人数108人,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改进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学院投资130万改造了工程造价专业化机房,与四川三鑫建筑有限公司等10家建筑工程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基地。四是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成功引进硕士1名,聘请客座教授2名。
6.计算机信息类专业进一步加大了联合办学力度,与重庆德科特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校中企,企中校”办学模式;先后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专业联办,共建华迪项目班;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行师资、学生互派,教学、科研互通。
7.艺术类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一是与普利广告装饰公司、水木装饰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强化实践教学。二是组织了学生参加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张东旭等4名同学作品获甲组美术作品一等奖。三是积极筹备恢复音乐教育招生。艺术类专业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向广度进军。
(六)管理水平大提高
1.院系二级管理有序进行
示范建设以来,学院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力推进院系二级管理,进一步明确界定院系两级责、权、利,将人、财、物的管理权限下放,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建立和完善了院系二级管理体系、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查督办大大激发了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学院不断规范教学和科研行为,激发教学科研热情,实现了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面,一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是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三是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四是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规范有序,维护了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在科研方面,加强了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制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进一步修订了《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规范学院科研秩序,加大对科研学术成果的奖励力度,整体提升了学院科研学术水平。2011—2015年期间,学院成功申报省级科研项目31项,国家统计局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8项,院级科研项目50项。2011—2013年学院教职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94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参编教材52部,获达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示范建设以来教职工主参编各类教材(专著)28部,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地方特色教材6部。2014年,学院教职工43篇论文参加达州市科协举办的首届科技论文评奖活动,其中获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7篇、优秀奖14篇。
3.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学院通过合理修订和细化《学生工作院系二级管理实施办法》等9项管理制度,对教学系部学生工作目标考核、学生评优评奖、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办法等严格界定,使学生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了班级导师制,加强了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了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改革了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学生宿舍管理外包给物业公司,明确物业公司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的职责;实施素质学分制,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融入校园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
推进学生工作网络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整合现有学生信息资源,形成完备的学生电子信息数据,建立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
4.招生工作迎难而进
学院积极创新招生工作机制,实现招生工作新突破。一是按照《招生就业工作院系二级管理实施办法》,将招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教学系部,形成招生就业工作全院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2014年首次试点单招工作,7个专业招生计划350人,实际报名参考870人,录取报到350人。2015年,扩大了单招规模,招生专业增加到31个,单招计划增加到1550名,实际录取1975人。三是实现双代码招生。将临床医学、护理和医学影像技术三个专业设为一个招生代码5553,其它专业仍用原代码5153。通过实施双代码招生,促进了学院各专业均衡发展。四是正式启动生源基地建设,为学院优质生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5.人事改革成效突出
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学院制定了《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实施办法》、《硕、博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实施办法》、等10项人事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聘任、引进、培养工作。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14年通过公开考试,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2名;通过千名硕博进达州专项行动,引进了6名硕士研究生;2015年引进博士2名,硕士6名。三是严格把关,做好职称评聘与年度考核工作。四是实行人事信息动态化管理。定期采集全院教职工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确保信息准确。五是成功申报了省级专家服务基地。
6.财务后勤保障井然有序
学院推行财务院系二级内部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执行各项开支,规范校内财务管理工作秩序,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及市财政的支持。2013年财政拨款预算4200万元,年内争取示范建设市级财政专项资金1800万元、职业教育以奖代补资金608万元、高校化债奖励资金560万元,共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5831.9万元,另外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设备专项资金440万元。2014年全年总收入1784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2049万元,事业收入5797万元。国资管理实现了资产管理网络化,建立了资产管理网络平台,确保了资产数据网上及时录入,财务端口随时核对,使用部门实时查询,账、卡、物相统一。后勤改革稳步推进,管理制度化、社会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提质增效谱华章
虽然学院在内涵外延建设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全面落实《纲要》精神,创建西部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学院在办学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体制机制创新深入程度不够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模式、一联盟、三平台虽然得到了初步建立,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深入程度不够,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内涵外延同步建设,协调难度大
学院内涵建设要求高、任务重、难度大,同时我们又在加快推动新校区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平衡和协调难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建设进度。
3.师资队伍建设短期成效难以显现
尽管学院充分发挥了行业、区域及传统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了由行业知名专家、教学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院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且在学院内涵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专业建设团队包括教学骨干队伍,还在锻炼、成长过程中,思想认识水平、业务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胜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社会服务的等方面的工作。
4.个别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进程较慢
受政府采购程序繁多、采购周期长等因素制约,个别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度稍显缓慢。
5.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我院卫生科技教育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校地(园)合作平台尚处在初建阶段,宣传、推广、使用、服务社会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我院护理实训基地、道地药材基地承担的校内专业实训任务重,还不能完全面向社会开放。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沿着内涵与外延两轮驱动的轨迹,紧紧围绕提质增效,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一中心,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统筹协调示范建设与新区建设及常规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职教的春风已奏响秦巴乐章,达职院人将沐浴改革的春风,继承前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跨越奋进,谱写西部落后地区职教改革的华丽篇章。
典型案例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把医教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积极开展医教结合、跟班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护士资格证。将教学计划与职业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并将此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一是成立了由医院、职业教育专家和学校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二是开展实习前强化培训:根据实习需要对学生语言表达、沟通技巧、计算机操作、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等进行强化培训;三是开展校企人员轮岗交流:一方面,学校教师定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学习临床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并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聘请行业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主任护士到学校任教;四是进行订单培养和跟班实习,与成都产后康复保健等企业进行此项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五是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由用人单位直接选实习生(或由学校推荐),实习期结束后全部留用。
2、创新“院校融合、学做一体”的11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1)专兼职师资优势互补,提高教学和实践能力
结合专职教师在系统理论方面的优势和行业兼职教师在临床新技术、新进展方面的优势,通过举办各种临床护理专业知识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教学培训班,不断完善和提高行业兼职教师的系统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此举实现了专职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不断完善本系护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2)教学与实训融通,增强学生职业技能
通过建设“院校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融汇贯通,以培养“三有”人才为总目标,以“职业引导、病房教学、跟班顶岗实习”三个学年阶段目标为主要构架,通过学校课程教学和医院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悟、职业意识、职业认同、职业习惯、职业归属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模拟护理情境,巩固学生职业能力
充分利用学院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各个实习医院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构建校内护理实训基地临床病例资源库,按照“展示病例→病例讨论分析→找出健康问题→选择护理措施→制订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方案→观察、记录→分析评价”的护理工作流程,对学生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巩固职业能力。
(4)强化“双能”培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自2012年以来,护理系与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进行了机构重组,交叉任职,深度融合:护理系副主任兼任附属医院副院长、护理教研室主任兼任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兼任护理系副主任,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任护理系护理教研室副主任。强化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双能”培养,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临床护理水平显著提高。
3、创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
第一学年,以激发职业感悟、形成职业意识为主要目标。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护理实训基地、非直属乡镇附属医院和非直属社区附属医院,以了解和运用临床护理通用技术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层次、多视角观察工作和服务对象特点,从而感受职业氛围,激发职业感悟,初步形成职业意识。
第二学年,以培养职业认同感、养成职业习惯为主要目标。在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组织学生深入护理实训基地模拟病房、非直属乡镇附属医院和非直属社区附属医院临床一线,通过专兼职老师的示范教学,逐步积累专科护理经验,丰富专科护理知识,培养职业认同感,从而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第三学年,以提高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归属感为主要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为期8个月以上的临床跟班实习,到医院各科室轮换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卫生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的护理工作任务,逐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3、4月为毕业生举办执业护士资格考前集中培训,提高护考过关率,从而培养职业归属感。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为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探索:
1.项目教学法
按照行业专家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和临床一线护士岗位的任职要求,选择与护理工作岗位知识需求并与护士执业考试紧密衔接的课程作为优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学校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一线护士一起,依据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讨论分析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选取典型项目,制订课程标准,将护理专业基础护理的各部分知识按内容和内在联系分割为一个个相对短小模块,各个模块的目标、知识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学,编写项目化的讲义、课件、习题等,将护理操作内容分成36个项目抛给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实践课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努力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2.仿真(模拟)模拟教学法
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实际距离出发,运用仿真(模拟)教学法,在现有的实验室的条件下,模拟病房环境,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提前进入护士工作氛围。在临床实践中,模拟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向学生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包括病史采集、临床检查技能、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人际沟通能力等,使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统计,学会创新,随时应对出现的紧急事件,并根据学生们的平时考核及表现分配实习医院。
3.产学结合教学法
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定期跟班实习。为使课程内容更切合临床实际,围绕《基础护理》、《护理技术》、《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进度每学期抽出一定学时顶岗工作,使学生在临床岗位现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4.同步指导教学法
分为护理实训课的系统教学和实习前的专业技能强化训练两大环节。第一步,教师在对教学资源、学生状况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充分利用实训室的空间和物品,创设临床工作场景,精心设计好实训室场景,操作台、操作所需物品要统一摆放,合理布局;学生要提前做好预习,上课时要按要求着装。第二步,教师正规着装,仪表整洁;要求学生自检,教师观察矫正的方法使每名学生的着装都要达标,站姿、坐姿正确。第三步,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现场的物品摆放,整体布局及每一件物品的位置,用后要恢复原样;教师边做、边展示、边讲解;做到展示充分,讲解细致,操作正确熟练。第四步,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科学的评价考核量表,采取学生自考、互考、教师抽样检测,及时纠偏,矫正,使每名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树立无菌操作观念。
5.岗前实训教学法
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护理专业骨干教师任教。训练中强调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采取综合讲座、病例分析方法;护理技术选择临床运用广泛,技术操作难度大的项目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如无菌技术操作、各种注射法、导尿术、吸痰法、吸氧法、灌肠法、铺床法等。讲解技术关键,强化技术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同时在培训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每个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准工作状态和综合素质。
6.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要求学生设身处地象案例中的人物去作出分析和判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教学,达到让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运行实践技能的能力,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护理系的教师们特别是临床护理教研室的教师们积极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式教学法。
7.演示教学法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本专业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其所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最根本的条件。同时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并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其授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授课后学生要会操作,形成稳定的技能,并要逐步过渡到病人身上为病人服务,体现出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人文性。因此基护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采用演示教学法现场演示操作,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使学生首先看到了最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操作练习有了方向与标准。
在改革教学手段方面,积极鼓励广大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典型案例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为主,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模块化,参考工程项目施工周期,实行多学期理论教学组织模式。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5门文化基础课程和2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开设工程制图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和绘制、识读工程图的能力。第二学期开始3门文化基础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开设建筑材料和房屋建筑学,培养学生对典型建筑认识能力。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4门专业基础课程,3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开设建筑项目管理课程,培养学生施工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第二学期重点开设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施工管理的能力。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重点开设4门专业核心课程。第二学期,顶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生产中逐渐实现学生向生产者的转变。
为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我们将5个假期让学生到签约企业进行岗位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见下表
序号 社会实践时间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考核方式 备注
1 第1个假期(寒假) 岗位见习:在建筑工程施工企和造价咨询事务所业从事管理、质检、资料整理等工作的亲朋好友引见下,到所在企业进交流、访谈、了解岗位职责、知识及技能 完成访谈记录或总结,班级汇报,优秀的参加全系汇报竞赛活动 “见岗”
2 第2个假期(暑假) 参加“三下乡”活动,或去签约建筑工地或企业打工实习,认知企业文化,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过程。 提交完整的活动计划、记录、实习总结,班级汇报,优秀的参加全系汇报竞赛活动 “见岗”-看着学
3 第3个假期(寒假) 企业认知,与签约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交流、访谈,了解企业对职工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指定企业兼课教师,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跟着师傅学、做。 写出企业对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总结报告,优秀的参加全系汇报竞赛活动 “跟岗”-跟着做
4 第4个假期(暑假) 去签约建筑工地或企业打工实习,认知岗位,了解各岗位职责,了解企业用人观,继续指定企业兼课教师,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跟着师傅学、做。 提交完整的活动计划、记录、实习总结,班级汇报,优秀的参加全系汇报竞赛活动 “跟岗”-跟着做
5 第5个假期(寒假) 去建筑工地或企业打工实习,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熟悉顶岗岗位工作任务,为顺利递进到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提交完整的活动计划、记录、实习总结,班级汇报,优秀的参加全系汇报竞赛活动 “跟岗”-跟着做
通过在学校5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5个假期的企业见习(“见岗”看着学,“跟岗”跟着做,)和第六个学期到企业实习(“顶岗”顶着干)两条线,完成见岗-跟岗-顶岗(顶着干)“三岗递进,双线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典型案例3:
经济管理系职业技能大赛
经济管理系各个专业教研室根据系里的工作布置,每个专业都选出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实践技能大赛,我系常规的技能大赛有“导游服务技能”、“宴会设计大赛”和“畜牧兽医专业饲料配方设计”等专业技能大赛活动,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绵阳参加的“2014四川省高职院校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参赛的三名同学分别获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成都获得“注协杯”四川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团体二等奖,在济南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我院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名次的历史性突破。